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宋时磊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变革与传统:近代日本茶叶产业技术的演进》,在《世界历史》2023年第2期发表。
该文认为,近代日本传统茶叶技术的革新主要体现在品种的改良和试验、采摘方式的沿革和变迁、适合不同品类绿茶生产的制茶机械的创制三个方面。在引进印度阿萨姆以及中国茶叶品种后,日本不断将它们与本土茶叶杂交,成功选育出多田印杂、牧之原早生、薮北等适合红茶、绿茶制作的茶树品种;还力图改变中国传统的以春茶为主的生产格局,注重夏茶和秋茶品种的培育,这为克服茶叶生产的季节性以及保障生产的连续性提供了技术可能。在品种试验和改良过程中,日本发现个体的技术革新有先天不足,故在静冈等茶叶主产区设立农事试验场、茶业试验场等机构,这为持续创新提供了制度和体制保障,这种模式也深刻影响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业试验制度的变革。茶叶采摘方面,英国在印度、锡兰等地发展了茶叶的专业种植园,茶园规整、面积广阔,便于推广使用大型采茶机,其所产的茶叶主要用于生产红碎茶,茶叶外形并不十分重要。与之情形几乎相反的是,日本主要出产品质较高的绿茶,要求色泽鲜嫩、茶形规整,且茶园多数为个体农户所有、面积有限。为改变手工采茶效率低下、成本较高的问题,日本展开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发明并不断改进茶铗、发明木茎分离机,用半机械的方式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最终发明了适用绿茶采摘的小型推式采茶机和大型乘用式采茶机;二是通过新增茶园、平整茶园以及土地交易等方法,扩大小农式茶园的面积,为更加先进的采茶机实施作业提供空间条件。茶叶制作方面,西方机械化制茶的巨大优势坚定了日本转型的决心,专利保护制度的出台又给机器发明提供了知识产权方面的保障。高林谦三等人不断探索日本式蒸青绿茶的特点,研制出了蒸茶、揉捻、干燥等流程的本土器械,最终进化到采用更为先进的望月式新动力制茶一体机以及更加综合和大型化的制茶机械。
在日本茶叶产业实现技术变迁、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传统茶叶技术与外来技术不断融合,和洋并举,创造衍变出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多田印杂、牧之原早生等茶树品种是阿萨姆品种与日本本土品种杂交选育的成果,满足了红茶和绿茶生产的需求;茶铗是将传统采摘方式和修剪工具综合创新的结果,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售价低廉,提升了茶农的采摘效率,在不断改进中也实现了接近手工采摘的效果;早期的蒸茶机、焙茶机、粗揉机等,受到英国新式制茶机器的启发,使用并改造了传统制茶工具,满足了蒸青绿茶生产工艺的要求。其中,日本将揉捻机发展为粗揉机、中揉机、精揉机三种制式,数量众多的茶户可以使用粗揉机对采摘的新鲜茶叶初步加工后出售给大制茶公司,而专门的制茶公司则会使用中揉机、精揉机等对茶叶精加工。这促进了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在静冈县、三重县等地出现了一批从事制造和国际贸易的大型制茶公司,为日本制茶海外输出提供了条件。
二是技术变迁有一定的阶段性、周期性,有时存在几种技术并用的情形。如在制茶机械化方面,手工揉制、半机械化、全机械化曾长期并存,资本不足的中小生产者多将半机械和机械化制茶机组合使用,以实现边际收益最大化。明治初年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主要是吸收技术,设立传习所将学习到的制茶等方面的技术在全国推行;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摆脱传统技术模式,在品种培育、采摘手段和制茶机械等方面向现代技术手段变迁;20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茶业技术的现代化变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技术变迁的总体走向来看,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实现从采摘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完全机械化。
三是官方与民间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共同推动了技术变迁。明治维新后,日本觊觎中国从茶叶国际贸易中所获取的巨大利益,政府和业界都投身到茶叶产业改良之中。中央政府设立劝业寮、农事试验场制茶部等部门或机构,地方政府也组建了本地的茶叶试验场和改良场,这为茶叶技术吸收和转化提供了组织保障。日本政府派出多田元吉等人外出考察学习,将他们所获得的茶种向各地分发试验,带动了日本民间选育良种的兴起。杉山彦三郎、内田三平、高林谦三等民间人士,积极投身育种及采摘、制茶机械等方面的试验、改良和创新,做出了各自的业绩,快速响应了国家对于发展产业、实现技术转型的迫切需求。官民一体最典型的体现是茶业组合中央会议所及各府县的联合会议所、组合等,这些行业组织与政府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协同合作关系,是日本茶业技术变革的又一重要推动力。因此,日本茶业的技术变迁不是单一力量主导所完成的,而是多主体协同并进的结果。
《世界历史》(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学术理论性刊物。主要登载代表世界史学科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是我校奖励期刊之一。
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茶史、茶文化,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理事,武汉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会员等。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80多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中日应对西方茶叶贸易质量规制的路径比较”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