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为积极响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感受浩瀚中华文明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班级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华文明史专题班级参加了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与盘龙城考古工地的课外实践活动。两个班共54人,任课老师为刘礼堂教授,现场教学任课老师孙卓副教授。
上午9:50出发,10:50访问学团到达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为4.86平方公里,内含文化公园与遗址博物馆,风景优美、山清水秀,历史气息十足。遗址博物馆位于公园的西部,占地约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馆内有3个常设展厅,1个临展厅。建筑隐于周边环境之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截止2017年底,盘龙城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3000余件。这些文物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向人们传递了大量的商代信息,从动物骨骼占卜到青铜器、陶器、玉器的使用,为参观者们展现了早期商代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会阶级划分。
青铜大圆鼎、带鋬觚形器、绿松石镶金饰件、有领玉璧等珍贵展品彰显了商代盘龙城的发展高度。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大圆鼎通高85厘米,是目前我国所见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杨家湾17号墓出土的青铜带鋬觚形器,兼具爵口、斝鋬、觚身的特征,器形前所未有,国内仅此一件。同墓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以绿松石作为兽面纹的主体,金片饰作目、牙、眉等关键部件,这是中原文化系统所见最早的成形金器,为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小嘴3号墓出土的有领玉璧直径22厘米,是目前见到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属于商王朝制作的代表性玉器。
自1954年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至今,为长江流域考古工作持续时间最长、工作最为系统的遗址之一。武汉大学自2013年开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昌平教授主导参与的盘龙城参与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至今已有10个年头,取得了多项重要学术成果,极大推动了学界对于盘龙城遗址聚落布局与城市性质的认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了中华文明传承的悠久历史,进行了考古发掘实操。在考古工地上,由发掘区工作人员与老师共同讲解了地层知识、遗迹分布以及发掘工具的使用。
通过孙卓老师委委道来、鞕辟入理的讲解,给我们上了一堂气韵生动、精彩纷呈的一堂课,让我们对文化遗产更加充满敬畏感,对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入心入脑。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