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考古》2025年第2期刊发两篇聚焦茶文化研究的学术力作——刘礼堂、张旻霏、李敏瑞的《民族交融语境下的宜红古茶道与文化共同体生成》,以及宋时磊、吴颖慧的《当代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动因、现状与策略》。这两项成果从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出发,为茶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聚焦民族交融:解码宜红古茶道的文化密码
刘礼堂教授团队以明清时期“宜红古茶道”为研究载体,深入剖析了茶叶贸易与民族融合之间的互动关系。论文指出,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宜红古茶道,旨在分析文化是如何作为精神纽带,促进群体间形成“凝聚性结构”,从而推动区域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宜红古茶道在容美土司时期运输峒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鄂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往来则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茶作为“物”的社会生命史,亦是“人”的生存发展史,各族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的生存美学、生态智慧与劳动创造精神,构建了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机制。同时,只有提炼好、保护好、建设好具有特质的文化符号,深化共有的文化记忆,并积极探索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文化共同体才能持续发展壮大。随着宜红古茶道作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文化共同体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
破题国际传播: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宋时磊副教授的论文则立足当代语境,系统梳理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现状图谱。论文指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持续扩张的茶叶对外贸易是茶文化全球传播的根基。当前,各国人民对多元文化的追求与中国茶文化特质高度契合,成为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劲推力。新中式饮茶店成功出海,茶叶、茶具大量出口,加之海外茶文化空间构建、茶艺师资格认证等一系列举措,扩大了海外受众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孔子学院等教育机构的推广,以及图书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增进了世界对茶文化的理解。新阶段,中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需多维度协同推进。在时间上做好短、中、长期规划结合,形式上采取固定、半流动与临时相融合的方法,在域外传播过程中坚持以企业和私营机构为主体、政府和驻外使领馆为牵引,依据全球市场特性实施差异化策略,实现“走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结合。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双凸显
茶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密码,也是文明互鉴的时代语言。两项研究成果形成“历史-当代”“本土-国际”的立体研究维度:前者揭示了茶道如何成为民族融合“催化剂”,后者破解了文化出海的理论与实践瓶颈,不仅为茶文化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更在国家战略与全球格局中彰显现实价值。
全文链接:
刘礼堂、张旻霏、李敏瑞的《民族交融语境下的宜红古茶道与文化共同体生成》https://mp.weixin.qq.com/s/PfaO7a75lVirNhrxd19QzQ
宋时磊、吴颖慧的《当代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动因、现状与策略》https://mp.weixin.qq.com/s/_kXF9YMhmUjKiM6ul26MEg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