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普洱》杂志社与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联合主办的“2025景迈山主论坛”在云南普洱隆重举行。本次论坛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及其所依托的深厚文化生态体系,旨在探讨茶文化的起源、传播与当代保护实践。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礼堂教授,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时磊副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和参与专题对话。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刘礼堂教授作了题为“大河文明视域下的普洱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展望”的精彩报告。首先,他系统梳理了国际范围内大河文明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动态,强调了河流作为文明摇篮的普遍意义。随后,他将目光聚焦于“东方多瑙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阐述了该流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由此孕育的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最后,刘教授重点论述了云南普洱茶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并就其在当代社会的系统性保护、活态传承以及创新利用路径提出了前瞻性的学术展望。报告逻辑严谨、视野开阔,将普洱茶文化置于全球大河文明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共鸣。
在随后举行的以“澜沧江的文明回响”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宋时磊副教授与多位业内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围绕茶马古道这一关键历史文化载体,探讨了其作为文明传播与交流通道的重要作用。宋时磊副教授从物质文化交流、民族互动融合等角度,阐释了澜沧江流域如何通过茶叶贸易与周边区域乃至更广阔的世界相连,形成了持续数百年的文明对话与回响,为理解区域文明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专家参与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研究院在长江文明、茶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也加强了学术机构与世界文化遗产地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对于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文明研究与茶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