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教授 > 正文

徐少华

编辑:京伦科技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15 点击次数:

职称:教授

所属二级学科:历史地理

━━━━━━━━━━━━━━━━━━━━━━━━━━━━━━━━━━━━━━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78.10—1982.7在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2.9—1985.7在武汉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87.9—1992.6 在武汉大学历史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获史学博士。

1972年高中毕业后插队劳动,1975年进工厂学徒,1985年留校任教,1988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教授,1997年任教授,同年7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

其间于1992-1993,应邀前往美国西东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先后访问了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哈佛等大学;1997.3月前往法国克莱蒙、巴黎十一大与高等研究院访问交流;1997-1999,前往哈佛、耶鲁、芝加哥等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0.11月,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台湾大学、静宜大学、中正大学从事学术交流;2003-2004在耶鲁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应邀到宾州、哥伦比亚、哈佛、波士顿、麻州、普林斯顿、洛杉矶、斯坦福、伯克莱、康奈尔、俄亥俄等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2004.10与2008.12,前往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史语所、台湾大学、台湾师大作学术讲座,先后访问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城市大学;2009年,应邀到日本东北学院、大阪、爱媛、神户、京都等大学讲学和学术交流;2011年9-12月,应邀到台湾大学讲学,先后在中研院史语所、台师大、中兴、中正、成功、东华等大学作学术讲座;2015.11和2016.10-12月,先后前往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学院大学、东京大学、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访问讲学;2019.10月,应邀赴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作学术报告和交流。与美、欧、日及台、港同行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往来。

━━━━━━━━━━━━━━━━━━━━━━━━━━━━━━━━━━━━━━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

注重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从事中国历史地理、青铜器和简帛文献、楚文化及商周考古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

主要学术兼职

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评分会主席,人文学部及校学评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人文学部分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中国史)成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承担课程

本科生课程:先后讲授中国历史地理、汉书导读、楚文化研究、史学典籍导读;

研究生课程:中国历史地理文献与史料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专题、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

━━━━━━━━━━━━━━━━━━━━━━━━━━━━━━━━━━━━━━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991—1994,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阳盆地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1993—1996,美国西东大学亚洲院“楚文化的考古学分析”研究项目;

1995—1997,国家教委回国人员基金项目“荆楚历史地理与文化探索”;

2001—2005,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楚国疆域发展、民族融合与文化演变研究”;

2002—2005,湖北省三峡办田野考古项目“三峡东瀼口遗址与墓地发掘”;

2005—2009,美国哈佛燕京研究项目“从出土文献看早期儒家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2006—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楚国都城与疆域演变研究”;

2009—2012,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科研课题“楚都丹阳探索”;

2015-202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15ZDB032);

2016-2020,武汉大学重大委托项目“两周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探析”(2016年)。

━━━━━━━━━━━━━━━━━━━━━━━━━━━━━━━━━━━━━━

论文和专著

一、出版学术著作5部:

1.《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楚文化探索》(英文,合著),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商务印书馆,2010年;

4.《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

5.《楚都丹阳探索》(合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

二、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有:

1.《樊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1995年第4期;

2.《包山楚简释地十则》,《文物》1996年第12期;

3.《包山楚简释地五则》,《考古》1999年第11期;

4.《楚简与帛书<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5.《从叔姜簠析古申国历史与文化的有关问题》,《文物》2005年第3期;

6.《从出土文献析楚秦洞庭、苍梧诸郡县建置与地望》,《考古》2005年第11期;

7.《楚竹书<民之父母>思想源流探论》,《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8.《郭店一号楚墓年代析论》(日文),日本大阪大学中国学会《中国研究集刊》第41号

《战国楚简研究》专辑,2006年12月;

9.《竹书<君子为礼>的思想内涵与特征探析》,《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10.《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考古学报》2008年第4期;

11.《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

(2009年);

12.《析南阳新出“辅伯作兵戈”的年代与族属》,《考古》2009年第8期;

13.《蚌埠双墩与凤阳卞庄两座墓葬年代析论》,《文物》2010年第8期;

14.《夔国历史地理与文化遗存析论》,《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5.《邓国铜器综考》,《考古》2013年第5期;

16.《“平王走(奔)西申”及相关史地考论》,《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

17.《楚远祖陆终娶女媿之传说的考察》(日文),日本大阪大学中国学会《中国研究集刊》

第62号,2016年6月;

18.《南阳李八庙一号墓的年代与番子鼎之属性》,《考古》2019年第9期;

19.《曾侯与钟铭“君庇淮夷、临有江夏”解析》,《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2期。

━━━━━━━━━━━━━━━━━━━━━━━━━━━━━━━━━━━━━━

获奖情况

近年获得教学表彰和奖励

2007-2012年,被遴选为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2014年,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5年,被评选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

━━━━━━━━━━━━━━━━━━━━━━━━━━━━━━━━━━━━━━

近年获得的学术表彰、奖励

1.《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1995年获中南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1997年获武汉大学

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析》,2011年获第七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3.《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2013年获第八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4.《邓国铜器综考》,2016年获第十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2018年获第十一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

联系方式

邮箱:shxu@whu.edu.cn

电话:027-6875 2695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