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思伟)近日,献礼中国考古百年的皇皇巨著《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正式发布。全书共4卷,12册,917万字,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担任主编,由276位中国老中青三代考古学家共同完成。该书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考古学各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重要发现、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进展,是一部独具特色、名副其实的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百科全书。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余西云教授、张昌平教授参与了该书的编写。
余西云教授负责撰写《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部分,四万余字。提出中国考古学百年历史中出现过不同的文化理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半段主要采用西方及苏俄学术界已有的理论,后半段以历史唯物论为基础,实事求是,走出一条理论创新之路,提出了区系论、谱系论和能动论等不同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区系论着重时空框架的建构,侧重文化整体性变迁。谱系论是对文化系统的分析,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偏重解释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揭示文化动态变迁过程。能动论则聚焦于意识作为文化变迁动因,阐释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文化谱系研究揭示的族群标识是理解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这一成果首次比较完整地建构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体系。
张昌平教授负责撰写《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学术史》部分,一万余字。认为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呈现出南下的中原文化和本地的土著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交替分布的特征。在考古发现方面,从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冈时期、中商文化时期、殷墟时期这一时间线索,论述了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主要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内涵。在殷墟文化之前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和青铜器带有着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质;而进入到殷墟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在文化面貌上则出现分化现象,即存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出现典型地方性的土著文化。在研究历程方面,以盘龙城的大规模发掘以及盘龙城、炭河里考古工作取得标志性成果作为时间节点,将长江中游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研究划分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以来等三个阶段。而随着考古工作取得新的发现、综合性成果的披露以及研究的进展,目前学界已可宏观地把握这一区域商代的文化格局,同时对诸如铜器产地等相关问题的看法也有逐步推进之势。
自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我院师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投身考古一线工作,广泛开展多学科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成果不断,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武大力量。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