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上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师生在203会议室进行了专题学习,认真学习贯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精神,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主持会议。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昌平教授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国、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大数据时代,借助数字技术对现有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进行拓展,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发挥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学科交叉优势,不断发掘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考古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李英华教授结合专业和个人的工作分享了两点学习体会。第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是学科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教育科研工作中者中的一员,如果能将学科、个人事业、研究方向、工作重点与国家社会发展有效链接,尽最大努力为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提供智力和学术支撑,就能最大化的实现学科发展和个人发展双重目标,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经济强国贡献力量。第二,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就学科而言,在有限规模的基础上,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深挖优势特色是推动学科也是推动个人发展的有效路径。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涛教授分享了两点学习体会。第一,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设。以历史学院为依托,整合校内优势资源,在全校范围内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特色课程,建设系统性、规范性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第二,积极寻求文化遗产保护新的契合点。要坚持守正创新,更好地肩负起考古工作者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要不断发掘新的保护技术,除了传统的保护技术,数字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学校自身优势学科资源。
考古系博士研究生宫新越发言表示,作为一名文化遗产方向的博士生,通过本次专题学习,倍感使命在肩。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的灿烂文明成为民族延绵的精神血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正承载着这一精神血脉,历经岁月更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其质态安全保存。因此,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任务。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力军和继承人。我们要勇于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上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考古系硕士研究生赵海杰结合自己在襄阳凤凰咀考古实践的经历分享了心得体会。要想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和守正创新,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就要做好考古学研究。通过田野考古发掘,他深知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而考古工作本身更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作为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未来也将积极参与文明的交流互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话语解说中国、展示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考古系本科生苏欣雨发言表示,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宝,承载着时代的厚重。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因此文化遗产也是过去交给现在的接力棒,历史留给当下的答题卡。我们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文化、文明传承下去,明确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创新价值,融入当下,使之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生生不息。作为考古专业的学生,我们是直接接触到大量文化遗产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教授总结发言,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就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和论述。这些关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将继续整合武汉大学物理、化学、生物、城市设计、土木建筑、大数据科学、测绘遥感等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力量,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与跨学科研究团队,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学与传播中的难题,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武大力量。
版权所有 © 2021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